- 相關推薦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證據開示程序
第四章一、建立刑事證據開示制度之原則
(一)雙向開示原則
關于證據開示是單向開示還是雙向開示,訴訟法學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證據開示是單方開示,即強調對控方證據開示的責任。理由是:首先,控方負有向辯方開示證據的憲法義務。控方的證據開示是辯護律師證據先悉權的自然延伸,而對辯方方面而言,從現有法律看,很難導出辯護方也有向控方開示證據的義務。其次,從雙方各自擁有的調查取證的能力上看,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擁有的調查取證權受到各種條件和法定權限的限制,無法與公安、檢察機關擁有的強大偵查權相比較,何況案件提起公訴也是建立在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所以只能由控方單方向辯方開示證據。但此觀點值得商榷。首先,現行立法雖沒有明確規定辯護律師向控方開示證據的義務,但也有辯方在庭前要向有關方面提供證據的規定,如最高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試行)》第119條第4項規定:“辯護人于開庭前5日提供…證據的復印件和照片。”其次,我國要建立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證訴訟過程的公正和有序,提高庭審效率。在現行法律規定中,辯護律師的調查取證能力確實有限,但這并非意味著辯護律師的調查取證權被剝奪,辯護律師經過一定程序也可以收集到一定的證據。司法實踐中,辯護律師當庭突然出示其獲取的關鍵證據對控方搞“證據突襲”的情況并不少見。可見,取證能力有限并不意味著在其有限能力下獲取的證據就不應向控方開示。另一個觀點就是雙向開示原則,即控辯雙方均向對方開示自己的證據。理由是:首先,證據開示由單向開示向雙向開示發展,是國際上刑事訴訟證據開示制度的發展趨勢。英美證據開示制度都是由單方開示向雙向開示發展的,日本等國刑訴法也確立了雙向開示的責任。我國訴訟改革中大量吸取了當事人主義的合理因素,辯護律師也有一定的調查取證權,因而應當借鑒英美當事人主義模式,實行雙向開示。[1]目前在我國一些地方的法院或檢察院里也開始了有關證據開示的試點工作,他們全部采用證據的雙向開示原則,一方面切實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防止了“證據突襲”現象的發生,提高了庭審效率,保證了庭審的公正、有序。其次,雙向開示有利于訴訟的公正、有序,提高庭審效率。辯護方對自己所掌握的證據在庭前“秘而不宣”,而在庭上搞“突然襲擊”甚至追求一種戲劇性的效果,利用檢控方準備不足以達到勝訴的目的,這顯然是有悖于司法公正的。同時在這種情形下,檢察院為了防止在庭上被搞“突然襲擊”,就會對辯護律師“查閱、摘抄、復制”檢控方所有的證據材料制造種種障礙。因此雙方在證據開示方面勢必會陷入惡性循環,最終雙方互不開示自己所有的證據,只到庭審時才展示證據,導致庭審的無序,大大降低了庭審的效率。本文認為,支持雙向開示的觀點是成立的,在構建我國證據開示制度時,應當以雙向開示作為原則。
(二)不對等開示原則
關于證據開示是對等開示還是不對等開示的問題,學術界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雙方應本著對等開示的原則,在庭審之前應向對方開示己方對本案已獲取的全部證據資料。如有論者談到:“控辯雙方都必須無保留地展示”。另一種觀點認為,從設立證據開示原則的學理出發,雙方應實行不對等開示的原則,即公訴方應該在刑事訴訟中負有主要的證據開示責任。[1]本文認為,后一觀點要比前一觀點合理。首先,這是由控辯雙方的職能性質及要求決定的,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既要證明被告人有罪,又要追求案件的客觀、公正,這就決定了公訴機關不僅要向辯護人開示支持公訴的證據,也應向其開示支持辯護的證據。而辯護律師的辯護職能及保守職業秘密的職業要求,決定了其只能向公訴人開示支持辯護的證據,而不應向其開示支持公訴的證據。就雙方舉證性質而言,在庭審過程中,公訴方是為履行舉證責任,是義務,因此它不僅要舉證,而且要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程度,否則將承受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而辯方舉證則是一種權利,是為了更好的行使辯護權,即使舉證不能,也不承擔任何法律后果。從這種意義上說,證據的開示對于雙方是不對等的,其中,控方應承擔主要責任。其次,這也是由控辯雙方在訴訟中的地位決定的,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控訴權,在對案件的調查取證方面擁有強大的權力和較高的手段,可以說,檢察機關收集的證據往往構成案件真實性的主要基礎,而我國法律對于辯護律師調查取證的時間范圍及手段運用上的種種限制使辯護律師調查取證的能力非常有限,往往要依賴于公訴機關所提供的調查材料。而設立證據開示制度恰恰是為了平衡雙方在調查取證方面的能力,保障控辯雙方的實力均衡,有利于庭審的公正、有序的進行。因此,在證據開示過程中,檢察機關負有全面開示的義務,而辯護律師只負有有限的開示義務。最后,這也是由訴訟原理決定的。證據開示的雙向性理論和不平衡理論是證據開示制度的基本理論。公訴人不準備在法庭上出示的證據是不能被其用來支持公訴的,但是這些證據可能被辯方用來支持辯護。因此,公訴人除了開示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證據外,還要開示不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證據;而根據反對強迫自證其罪的原則及辯護人無義務幫助控方反對被告人的理論,辯護人應不負有開示其不欲在法庭上出示證據的義務。[1]
二、具有中國特色刑事證據開示程序的構建
我國建立證據開示制度不僅在理論上有其合理性,而且在實踐中具有緊迫性。我們可以參照我國現行刑訴法中類似證據開示程序的規定,并在借鑒、吸收國外證據開示制度中合理的、科學的要素的基礎上,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證據開示制度。具體而言,我國《刑事訴訟法》應當對證據開示的時間、地點、范圍、開示糾紛的裁決和開示程序的相關制度保障等內容作出明確的、具體的規定。
(一)開示時間
關于證據開示的時間,根據刑訴法第36條第1、2款規定,我國的證據開示在時間上可分兩階段:一是訴前證據開示,也就是在訴訟的審查起訴階段的證據開示。在這個階段控辯雙方就案件事實和證據相互交換意見,通過溝通交流有可能發現問題,及時補救,避免了起訴后發現問題再補充偵查的麻煩。而辯護律師在這個階段開始介入證據開示,有了更充分的時間有的放矢地為辯護做準備。二是訴后證據開示。為提高訴訟效率,為庭審做準備,證據開示的時間應在控辯雙方留下足夠的時間去調查核實,證據開示結束后即開庭前應該有恰當的間隔,因此這一階段可在提起公訴后,開庭前5日左右,這一階段應該是控辯雙方全面開示證據的階段。[2]
(二)開示的地點
審查起訴階段的證據開示,由于案卷材料均在檢察院,故應在檢察院進行。案件起訴以后的證據開示,可由控、辯雙方與主持開示的法官具體協商,可在檢察院,也可在法院。
(三)開示的范圍
雖然世界各國關于證據開示的范圍規定不盡相同,但整體上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目前在我國關于證據開示的范圍理論界基本達成一致,控方應向辯方開示的證據應該是全部案卷中的證據材料,包括控訴方掌握的被告人向偵察機關所作的書面或口頭陳述的記錄或副本;控方掌握的有關被告人先前的犯罪記錄;控方掌握的有關案情的書證、物證,各種鑒定報告,技術性鑒定結論,科學實驗結果等;出庭證人、鑒定人的名單;法定量刑或酌定量刑情節的證據等等。既包括控方擬在法庭出示的一切不利或可能有利于被告人的證據,也包括控方不準備在庭上出示的相關證據。當然按照公共利益豁免原則,控方的證據開示經司法審查后也享有例外。而辯方應展示的主要是可以推定被告人無罪的證據,包括被告人不在犯罪現場、被告人無刑事責任能力、被告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證據;被告人的身份、行為不符合所指控犯罪構成要件的證據;辯方擬出庭證人和鑒定人名單;法定或酌定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情節的證據等等辯方準備在法庭上使用的全部辯護證據。
(四)開示糾紛的處理
為了保證證據開示程序的有效性,必須確立對開示糾紛的裁決。證據開示制度要切實貫徹執行,關鍵的是要建立一項基本原則:未經開示的證據不得出示。即經過證據開示的案件,在庭審過程中,公訴人或辯護人不得出示應當開示而未經開示的證據;如有正當理由出示未經開示的證據,對方有權向法庭要求延期審理,待進行必要的訴訟準備后再恢復庭審。在英美法系國家,對未能遵守證據開示規則的作為,法官一般可采取強制開示、休庭準備、排除證據性及宣布審判無效四種措施。而且這四種措施的嚴厲程度不同,在審判實踐中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自由裁決,作出決定。
上述措施我們是可以借鑒的,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可以對開示糾紛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強制開示。一方無正當理由在庭前不開示證據的,法院命令其向對方開示,并給對方一定的準備時間,然后該證據方能在庭審中出示;二是延期審理。如果一方在庭審中出示應當開示而未經開示的證據,對方可以未知悉對方證據為由申請法庭延期審理,等開示后并留給對方一定的準備時間后才允許在庭審中出示,由此產生的費用,由未履行開示義務方承擔。如果一方未出示的證據能證明是事后補充的證據,新證據較簡單可通過當庭質證來解決的話,則可以當庭出示;如雙方有異議、或當庭質證較困難,則可以休庭,開示后再開庭,這樣的制度設計也是基于訴訟效率的原則;三是排除證據。一方故意不開示應開示的證據,同時由于事過境遷,難以核實和反駁的,法院可以最終禁止其向法庭出示或宜布證據無效。另外對假公濟私、故意隱匿、毀滅證據而不向對方開示,情節嚴重的可依據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五)開示程序的相關制度保障
為了保證證據開示程序的有效實施,立法上必然要確立保障機制。一是建立延期審理、經濟賠償制度。對于那些未經開示的證據,如果一律采取排除的做法,有“重程序輕實體”之嫌,這與我國刑事訴訟法程序與實體并重是相違背的。“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其最終目的還在于實現正義。本文認為,對于那些關系到查明案件事實真偽,必須進行質證的證據材料,由于一方的失誤,不是故意造成未開示的,庭審法官應當裁定延期審理,責令將該證據出示給對方,并給予防御的準備時間。同時,要求失誤方賠償法院及對方為準備庭審所花費的費用,對于此類情況應當從嚴掌握,應限定為對違反強制開示的“例外救濟”。二是建立和強化證人保護機制。證據開示在庭審前完成,但由于證人證言這類證據的不穩定性,其過早地被披露,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擾,容易產生變化,若證據開示后證人的安全沒有保障,對勝訴目的的追求,極可能導致訴訟雙方威脅、利誘證人,特別是極個別甚至會采取殺人滅口的極端舉措,這嚴重危及證人的安全,對證人的家庭也構成極大的威脅。傳統的“厭訟”情結和普遍的擔心報復心理,必將導致不利于保證證人證言的真實、穩定。從我國目前刑事司法的現狀來分析,在得到不出庭作證的承諾下,尚有幾個證人勉強愿意作證,那么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后,又會有幾個證人愿意出庭作證呢?解決證人出庭作證的后顧之憂,證人作證制度必須與證據開示制度同步規劃、同步實行,這是證據開示制度得以順利、有序運作的重要保障。三是加強法律援助機制的建設工作,適當擴大法律援助的范圍,保障刑事訴訟證據開示率。因為證據開示目的的實現還有賴于辯護律師的參與,沒有辯護律師,證據開示很難充分發揮作用。
結 論
證據開示制度的構建是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標志著我國刑事訴訟開示制度開始起步。借鑒和吸收外國經驗是完善我國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一個基本思路,但是,任何制度都必須與現實國情相適應,我國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和完善刑事證據開示程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
參考文獻
[1] 何家弘、南英.刑事證據制度改革研究 [M].法律出版社,2003.
[2] 江建成.我國刑事訴訟中證據開示的程序 [N].法制日報,1999,12,19(2).
[3] 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 汪建成.法官在證據開示中的作用 [N].法制日報,2000, 1,9(2).
[5] 龍宗智.刑事訴訟法中的證據開示制度研究 [J].政法論壇,1998(1).
[6] 李文健.刑事訴訟效率論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7] 孫長永.當事人主義刑事訴訟與證據展示 [J].法律科學,2000(4).
[8] 何家弘主編.外國證據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 龍宗智.刑事庭審制度研究 [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0]陳光中、徐益初.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1]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2] 許志.我國刑事訴訟證據展示制度的理性構建[J].法律適用,2003 (10).
[13]梁玉霞.比較刑事證據開示的基礎[J].法律科學,2001 (3) .
[14]卞建林譯.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Z].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15]徐曉陽.對證據開示制度中幾個問題的探討[N].檢察日報,2000,3.
[16] Bryan A. Garner : Blacks Law Dictionary [M]. Thomson West ,Eighth Edition。論文出處(作者):
我國刑事證據開示程序的現狀分析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證據開示程序】相關文章:
刑事訴訟證據開示程序的構建03-21
我國刑事證據開示程序的現狀分析03-21
證據開示程序的功能03-26
國外刑事證據開示程序的現狀和發展趨勢03-21
試論我國刑事證據制度的構建03-19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存款保險制度12-09
構建執行程序中的證據制度之探討03-23
關于建立證據開示制度的部分探討03-22
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事檢察監督制度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