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論旅行與翻譯延異-試論西方思潮在中國的延異與闡釋
論文摘要:翻譯活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總是受到一定意識形態的控制。在近代中國風行的西方思潮經過了“理論旅行”,即歷史情景和空間地域的遷徙之后產生巨大延異.與其“母本”有所不同。本文以現代主義,人文主義以及女性主義等西方思潮在新時期中國闡釋的理論延異為例,探討翻譯延異和“理論旅行”問題。
論文關鍵字:“理論旅行”;歷史情景;空間地域
一、從“忠實”傳達到翻譯延異
翻譯活動以及隨之開始的翻譯研究已經有千年歷史了,但是時至今日。翻譯的定義、本質及學科定位仍然人言人殊,未有定論。人們給翻譯下過很多定義。也推出過很多翻譯標準。從嚴復被奉為金科玉律的“信達雅”,到傅雷的“神似論”,錢鐘書的“化境說”,到國外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ler)有名的“翻譯三原則”q)以及奈達(EugeneNida)的“動態對等”雖然說法各有千秋,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上都體現出原文文本中心論的思想,強調一個對原文文本的“忠實”傳達。著眼于一個“信”字。
自翻譯活動和研究開始之初,由此產生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在翻譯標準問題上當然也存在其他聲音,比如本雅明在《翻譯者的任務》一文中就指出:“如果翻譯的終極本質是努力達到與原作的相似性,那么任何翻譯都是不可能的。”他將原作的內容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比喻成水果的肉與皮那樣不可分離,而到了譯作,語言與內容的關系卻是隔離的.這種隔離導致了原作與譯作的差別。他明白指出“‘信’究竟能對意義的表達起什么作用呢?翻譯中個別詞語的‘信’幾乎永遠不能完全再生產原詞的意思。因為這個意思,就其原文的詩歌意韻來看,并不局限于所指的意義。而是贏得這樣一種詩歌的意韻甚至于達到所指的意義受到個別詞語的意指方式制約的程度。當人們說詞語具有情感內涵的時候,他們通常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句法的直接轉換使意義的再生產成為泡影,并有直接導致不可理解的危險。”(本雅明,1999)
德里達與本雅明持有相似的觀點,在他眼里。翻譯也是一種延異的書寫活動。因而翻譯對于原作只能是一種“變形”。在其《書寫與差異》漢文版面問世時,他對譯者張明說:“從某種角度上說,它會變成另一本書。即便最忠實原作的翻譯也是無限地遠離原著、無限地區別于原著的。而這很妙。因為,翻譯在一種新的軀體、新的文化中打開了文本的嶄新歷史。”(德里達,2001)
二、“理論旅行”:歷史情境與地域空間的轉移
就翻譯延異問題.本雅明與德里達的論述主要著眼于語言闡釋層面.賽義德批評了語言闡釋的泛泛而論.他注意到如果將翻譯的延異問題與地域空間的遷移和歷史情境的變化聯系起來,無疑將會衍生出更深一層的意義。
直接啟發賽義德對此問題思考的是盧卡契…戈德曼事例.即盧卡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其人室弟子戈德曼翻譯遷移至巴黎后產生的理論延異,賽義德據此提出其“理論旅行”理論。盧卡契是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革命者.戈德曼則是巴黎大學的歷史學家.在將盧卡契的理論翻譯遷移到巴黎時戈德曼的巴黎語境使其“把盧卡契的造反的強烈敵對意識改變成一種兼容并包的對應性和同源性意識”.將“一時的造反意識在另一時變成了悲劇觀念”,理論延異由此產生。對于這一事例的解釋賽義德沒有跟隨語言闡釋學派的泛泛而論.而是轉而強調理論移動的歷史情境和空間地域。他說:“我們已經聽慣了人們說一切借用、閱讀和闡釋都是誤讀和誤釋。因此似乎也會把盧卡契一戈德曼事例看作證明包括馬克思主義者在內的所有人都誤讀和誤譯的又一點例證。倘若下此結論,那就太讓人失望了。”他認為以“那種漫無邊際的關于文本間性的理論”來解釋這一問題未免空洞,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出現的)誤讀判斷為觀念和理論從一情境向另一情境進行歷史轉移的一部分。盧卡契寫作時所處的和所服務的情境中產生出他關于意識和理論的思想,與戈德曼在自己所處的和所服務的情境中產生的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把戈德曼的著作稱為對盧卡契的誤讀,隨即把他的誤讀與所謂闡釋是誤釋的一般理論掛起鉤來,那是對歷史和情境置若罔聞”。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盧卡契到戈德曼的變化,引發了賽義德關于理論變異與空間移動的關系的思考。他提出了如下問題:“假設一種理論或一個觀念作為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而出現了,當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新的理由之下被重新使用時,以至在更為不同的環境中被再次使用時.會發生什么情況呢?這能說明理論本身與批判及其界限、可能性和固有問題的什么情況。能表明理論與批判、社會與文化的什么關系呢?”他由此提出了“理論旅行”理論,并具體描述了“理論旅行”的四個階段:“首先。有一個起點,或類似于起點的一個發軔環境,使觀念得以生發或進入話語。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離,一穿越各種文本壓力的通道.使觀念從前面的時空點移向后面的時空點,重新凸顯出來。第三.有一些條件,不妨稱之為接納條件或作為接納所不可避免之一部分的抑制條件。正是這些條件才使被移植的理論或觀念無論顯得多么異樣.也能得到引進或容忍。第四,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納(或吸收)的觀念因其在新時空中的新位置和新用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
[1][2]下一頁
【理論旅行與翻譯延異-試論西方思潮在中國的延異與闡釋】相關文章:
試論西方分配理論的分化與整合03-07
西方消費理論在中國的實證分析03-07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教學11-08
論關聯理論在西方影視翻譯中的運用03-18
當代西方哲學思潮論文12-04
關于拉康欲望理論闡釋03-03
過程視角下的教育與課程理論思潮03-11
西方企業購并理論綜述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