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經濟對幸福的效應與影響
[摘 要] 《幸福與經濟學》是第一本通過實證研究在幸福與經濟之間建立聯系的書,在這本書中,瑞士兩位學者深刻揭示了收 入、就業和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條件與微觀經濟條件對幸福的影響。本文運用這本書中的研究成果來分析我國現行 經濟政策(主要是收入政策),并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關鍵詞] 幸福;收入;經濟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幸福是個“非科學的”概念,它僅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感受。近幾年來,情形有所改變,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意識到,衡量個人所表達出來的主觀福祉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從而逐漸形成一門新的學問,我們可以稱之為幸福經濟學或福利經濟學。兩位瑞士學者—布倫諾·S·弗雷和阿洛伊斯·斯塔特勒是這方面研究的先驅,他們的著作《幸福與經濟學》是第一本通過實證研究在幸福與經濟之間建立聯系的書,在這本書中,他們深刻揭示了收入、就業和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條件與微觀經濟條件對幸福的影響。
一、幸福在經濟學中的定義
“幸福是什么?”“何謂幸福?”這個問題與人類一樣古老,無論是社會學、心理學還是政治學,甚或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定義,因此幸福是一個捉摸不定的概念。但是布倫諾從怎樣獲得幸福,即從幸福這個定義的不同區分法來討論兩個關于幸福的極性概念:主觀幸福和客觀幸福。主觀性幸福可以通過問卷來獲得,即在一個問題(單項)或多個問題(多項)所組成的全球自我報告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獲得關于個人對其生活滿意度和幸福度的指數,在每個人所顯示的指數背后是一個認知性過程,就是他或她在其他人、過去經驗和對將來的期待進行比較后而對幸福所作的評判。
具體做法是從不幸福到幸福分成多個區間,如1分為不幸福,然后逐漸遞增,10分為最幸福,用坐標進行衡量,看各分值的分布情況,從而對人們的幸福水平作出評判。如圖1所示:
(圖1 1995年美國生活滿意度,數據信息來自World Values Survey 1995-1997,ICPSR 2790)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大多數人都表示,他們相當幸福,只有很少的人報告說自己是不幸福的,而且只有5%的人認為自己屬于最低三個分值組。美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平均分值為7.67。
客觀性幸福是一種生理性的研究方法,它通過衡量腦電波記錄來獲得主觀的福祉,客觀幸福衡量方法與具體的個人是聯系在一起的,是表示幸福程度的技術性程式,是以生理性、時刻性作為判斷的基礎。因此,客觀性幸福評估的是個人的情感水平,有相當的精確性,而主觀性幸福不如它精確,因為那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認知過程扮演著主要角色,它更多的是來自社會層面的影響。
在經濟學中采用的是主觀性幸福這個概念,它考慮的是人們的幸福對所處的環境的依賴性,社會對照在這種研究中非常重要。布倫諾和阿洛伊斯認為經濟學對幸福有三個評估的標準,首先它是居于個人內部,不是客觀的;其次,它考慮對于幸福的消極和積極兩方面影響;第三,它是對全部生活領域的幸福進行評估,并不局限于諸如工作滿意度或健康等某個特定區域。因而,對收入、就業和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條件與微觀經濟條件對幸福的影響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范疇,當然經濟學不可能孤立地研究幸福這個問題,它還得綜合考慮諸如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與經驗。不過,筆者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不可能研究的那么寬泛和深刻,僅運用這本書中關于收入與幸福的積極相關的研究成果來分析我國現行經濟政策(主要是收入政策)。
二、經濟與幸福的關系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更高的收入會導致更高的幸福水平。各種研究也向人們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例如,圖2所展示的是20世紀90年代51個國家8萬多人關于主觀幸福的比較情況,我們可以發現收入與幸福之間的這種積極關系。總體上講,富裕國家的人們明顯比那些貧窮國家的人們幸福。這種相關性對那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于1萬美元(1995)的國家來說尤其明顯。沒有任何富裕國家的人們的幸福平均值是很低的,但是那些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和過渡階段的國家的人們對生活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盡管在一些收入較低的國家也表現出了相當高的滿意分值,但這僅是一些特殊的案例。因此布倫諾·S·弗雷和阿洛伊斯·斯塔特勒在總結各種研究之后得出結論說:證據有力顯示,個人滿意度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而升高。
【論經濟對幸福的效應與影響】相關文章:
論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03-20
船舶浮態對舵效的影響12-02
論消費主義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11-22
論經濟學、幸福感與人類福利03-21
論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03-24
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一)03-07
“新經濟”對經濟周期的影響03-18
論知識經濟對人力資源會計的影響11-15
論知識管理對教育的影響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