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觀察發表論文
要發表美術相關的論文,你是怎么樣些的?看看下面的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哦!
美術觀察發表論文
摘要: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本文從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談起,盡而從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體驗生活的樂趣;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了解人類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術與其他學科,使身心得到協調發展;加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素質等五個方面闡述了培養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美術課程中的課程理念、目標、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它突破了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打破學科知識的界限,教學活動從學科基礎轉向更廣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發展的基礎。
對美術課程來說,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同樣包括觀察、感知、認識、實踐、表現、創造、反思、評價、合作、交流等能力。
應該說,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它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完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美術課程 人文精神 培養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所謂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
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向來存在著一以貫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核心,融天地萬物與人為一體,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最終目標。
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
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道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
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
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猛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更加專門化和職業化,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壓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卻得到了超前的發展,人本身也被過分地理性化了。
同時,高效率的工作,生活節奏加重了人們的精神壓力,冷漠了人際間的親情關系,物欲橫流更加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危機和隱患,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變得更加焦慮和不安,缺乏一種對生命意義進行探尋和追問的精神,缺乏一種以人文精神為背景的生存環境和人格力量。
因此,呼喚人的“精神家園”的建設,追求一種有助于個體感性與理性協調發展,群體人際關系保持和諧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現代課程觀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術教育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己、不斷發展自己。
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他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美術學習與個性培養并行和諧的發展。
使學生認識生存的意義,珍視生命,熱愛生活。
(三)通過營造寬松、民主,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尊重、關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
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進個性的完善與身心和諧發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美術課程標準關于課程性質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
眾所周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關注的對象是不同的。
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
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
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
所以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生存狀態等關系,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的變化現象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發揮美術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使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和教學方式活潑多樣,豐富多彩,并強調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興趣。
3.開擴學生美術文化視野,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并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空間,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將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
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系個人成長環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變化……
三、美術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1.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體驗生活的樂趣。
美術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組織學生美術學習的,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
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
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
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
同時,美術課程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并聯系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經驗相聯系。
如利用游戲、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來參與、交流、體驗、表現生活,使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
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由生活激發興趣,帶著飽滿的熱情去體驗、表現、創作。
2.注重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
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
任何美術表現形式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和思想。
美術是人類情感的溫床,是情感交流的場所。
美術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觀形象與符號,容易喚起人的情感體驗。
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使學生的不良情感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
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時,美術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人類不同歷史所創造的杰出的美術作品中,包含著人類對真、善、美等最高價值的不懈追求。
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情*不斷得以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3.了解人類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
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
通過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
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美術作品都有象征意義,這是由文化所規定的。
人類社會的神話、史詩、傳說、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規定象征的重要原因。
如蘋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藝術中,由于蘋果是夏娃從智慧樹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著人類的墜落,而嬰兒耶穌手拿蘋果,其實是象征著贖救人類。
這些象征關系的規定性是來源于希臘神話,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規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讀作品,甚至還可能對作品做出錯誤的解讀。
所以美術教學可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
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等參與活動,了解中外藝術家的藝術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
4.整合美術與其它學科,使身心得到協調發展
學科間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
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
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
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會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
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
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
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
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
(1)美術與文學:創作童話故事的插圖、連環畫等。
(2)美術與戲曲:舞蹈:設計、制作并表演皮影戲、影子戲等。
(3)美術與音樂: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包括描繪樂感,設計制作樂器,并用這些樂器演奏等。
(4)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設計、制作游樂園模型等。
(5)美術與物理:設計與制作會發光、會轉動的環境藝術模型等。
(6)美術與自然:創作居住地區昆蟲、植物、風景的圖鑒,創作反映居住地區風貌的美術作品等。
(7)美術與歷史:調查當地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藝術,用報告、畫、雕塑或建筑模型表達調查結果等。
(8)美術與信息技術:運用攝影、攝像、影視、電腦等多媒體設備進行創作活動,或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美術作品,進行交流等。
此外還可以密切配合學校活動,開展區域活動。
如設計與布置藝術節、運動會、音樂會的會場,設計與布置平時的教室和節日中的教室等。
形成多學科結合,方式靈活多樣的立體式教學。
5.加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素質
藝術修養是衡量一個人審美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
藝術修養的規定將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素質與生存質量的高低。
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的人,能夠主動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協調共處,使其心理結構的各個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
假如整個社會成員都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那么,就有助于在心靈和交流的氛圍中培養一種協調的人際關系,就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交流內心感受,更好地實現人際間的溝通和理解。
只有藝術修養在社會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們的精神素質,協調人際關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從而在根本上推進一個社會的內在品格。
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教育,它通過感性與理性、動腦與動手、藝術與科技、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學中,要遵循審美規律,來拓展學生文化視野,了解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產、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技能,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通過比較、討論、體驗、思考、鑒別、判斷等方法以及各種形象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等,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其審美能力。
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擺脫物質利益的束縛,并具有文明感和歷史感,是我們應不斷追求的人文精神。
總之,培養學生人文態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教師必須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去作好這方面的工作。
主要參考書目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 尹少淳主編
【美術觀察發表論文】相關文章:
9.美術個人簡歷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