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公共基礎筆試試題
關于教育公共基礎筆試試題,我們YJBYS求職網專家為您整理了下面相關的大綱,請您參考:
一、教育與教育學
(一)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3、教育的形態(○1非制度化形態和制度化形態,○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3原始社會教育、古代社會教育、近代社會的教育)4、教育的本質(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5、教育的基本規律(○1教育內部關系規律,○2教育外部關系規律)
(二)1、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原始社會教育、古代社會教育、近代社會教育)2、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教育的終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手段和技術的多元化)
(三)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二、教育的功能
(一)1、教育功能的含義:(指的是教育活動和系統對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類型:(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3、教育的社會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4、教育的個體功能
(1)個體功能的含義(2)個體發展的影響因素:(遺傳、環境、教育、個體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活動)
(3)教育個體功能表現為(a、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b、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
5、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教育對社會發展的負向功能)
(二)影響教育功能發揮的因素
三、教育的目的
(一)1、教育目的的含義、
2、教育目的的功能:(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二)1、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制約著教育目的的確立,○2、社會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目的的確立,○3、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的確立,○4、教育目的的確定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2、教育目的確立中的價值取向(○1、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2、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三)1、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思想。
2、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容:(德、智、體、美、勞動技術)---“5育”
四、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的定義。(對教師定義的理解:(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2、教師的角色:傳道者角色、授業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與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教師的基本素質:
(1)、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1熱愛教育工作,○2熱愛學生,○3自身的道德修養;
(2)、對教師專業知識的要求:○1精深的專業知識,○2廣博的文化修養,○3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3)、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要求:○1教師要有課程開發的能力,○2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活動成效的直接因素,○3組織管理能力,○4學術研究和教學研究的能力。
4、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及途徑
(1)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內涵: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1適應階段、○2成長階段、○3成熟階段、○4專業化階段)
(2)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容:○1專業知識、○2專業技能,○3專業情意
(3)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途徑:○1教師自身要有專業發展的觀念和意識,○2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一般理論, ○3、制定自我生涯發展規劃,其步驟:a 認識自我及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環境,b 審視發展機會,確定發展目標,c 制定行動策略并按目標逐步執行,d 評價發展計劃。○4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5進行教育研究,○6進行經常化、系統化的教學反思,○7在參加課程改革和課程開發中獲得專業發展
(二)1、學生的定義
2、學生的本質特點
(1)學生是社會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學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人,(3)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覺能動的人
3、學生發展的規律
答(1)發展的不平衡性:學生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發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機能的成熟為標志,而心理成熟以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較穩定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的形成為標志。這兩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來說,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學生發展的速度在整個發展進程中也不是勻速前進的,而呈現出加速與平緩交替的發展狀態,體現出發展過程中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2)發展的順序性:學生身心發展是按照某種固定的順序展開的。如身體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周、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心理發展則按照從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順序發展。 (3)發展的階段性:學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順序性必然導致不同的發展階段。學生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個階段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質的飛躍,跨入到另一階段。而在不同發展階段,盡管學生都表現出個體差異,但還有許多共同的特征。這些特征構成了某一年齡階段學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這就是年齡特征。(4)發展的個別差異:學生的發展除了共同的年齡特征外,還存在著個別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不同的遺傳、環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5)互補性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
1、教育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 (1)學生中心論(代表人物:法國教育家盧梭和英國教育家杜威) (2)教師中心論(代表人物: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和蘇聯教育家凱洛夫)
2、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 (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了授受關系,(2)、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關系,(3)、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3、師生關系的影響因素
(1)教師方面:○1教師對學生的態度,○2教師的領導方式,○3教師的智慧,○4教師的人格因素
(2)學生方面:學生受師生關系影響的主要因素是學生對教師的態度
(3)環境方面:影響師生關系的環境主要是學校的人際環境和課堂的組織環境(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學生
的人數等,主要是探討的是師生交往的空間和交往頻率對師生關系的影響)
五、課程
(一)1、課程的含義: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綜合及其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指一門學科
2、課程理論及課程理論流派:a、形式教育論與實質教育論、b、學科中心論、兒童中心論與社會中心論的分歧
3、課程的類型:學科課程、經驗課程、綜合課程、核心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4、課程的組織、課程的管理
(二)1、我國課程改革的回顧
2、新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新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3、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①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②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③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④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⑤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⑥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4、課程標準及其地位、作用和特點
(三)新課程帶來的變革:課堂在變,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學生在變,變得更加喜歡學習、教師在變,素質變得更高了、評價在變,變得更加關注學生發展
六、課堂教學
(一)1、教學的含義: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2、教學理論及教學理論流派:贊科夫的教學理論、布魯納的教學理論(布魯納闡明了結構主義教學論的實質:學習就是建立一種認知結構,就是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以及研究這一學科的基本態度和方法。為此,他提出著名的“三個任何”的觀點,即任何學科的基本結構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兒童。)、巴班斯基的教學理論
(二)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和程序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2、基本程序:a、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對象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制定b、教學策略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媒體c、教學評價設計:形成性評價設計、總結性評價設計(現在在哪里;要去哪里;如何去那里;是否到達那里了)
3、主要模式:a、學生依賴—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b、學生參與—教師引導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c、學生主導—教師促進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d、學生自導—教師服務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
4、內容
5、方法:講授法、講練法、練習法、實驗法、圖示法、比較法、啟發法、提問法、類比法、程序法、掌握學習法、發現法、討論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三)1、教學策略的含義: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定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適、優化,以使教學效果趨于最佳的系統決策。
2、常用的課堂教學策略:講授策略、對話策略、指導策略、
七、學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義: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2、德育功能及地位
(二)1、德育過程的含義: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的積極作用,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2、德育過程與教學過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關系:教育與發展的關系
3、德育過程的理論
4、德育過程的規律:a、學生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b、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c、學生思想品德內部矛盾轉化的規律d、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三)德育的任務、目標、內容與課程
(四)1、德育的原則:導向性原則、疏導性、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2、德育途徑: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班主任工作、勞動、共青團活動
3、德育方法:說服、榜樣、鍛煉、陶冶、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八、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
(一)班級的含義與特點、班級的歷史發展、班級的結構與功能、班級的發育過程
(二)班級管理的內容、原則與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務、職責與素質
【教育公共基礎筆試試題】相關文章:
教育公共基礎筆試題庫07-28
基礎篇筆試題12-09
PHP基礎筆試題12-10
基礎護理筆試題12-13
中興公共部分筆試題07-31
計算機公共基礎試題及答案03-01
網絡營銷基礎知識筆試題08-31
基礎C++/C語言筆試題分享11-21
中興筆試題及分析目(公共部分篇)07-31
銀行從業考試公共基礎模擬試題及答案01-23